農業機械化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要手段
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對水資源、土地、能源等生產要素的節約和合理利用,提高農業生產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建設節約型農業的重要物質條件和手段。
水土資源匱乏亟需實現農機化
中國資源相對匱乏,是不爭的事實。要解決我國耕地質和量兩方面存在的嚴重問題,實現農業機械化是一條有效途徑。
首先可以推行保護性耕作機械化技術,減少土地翻耕,防止土壤被風蝕和水蝕。充分利用農業機械加大對開發區占地、工礦企業占地、水毀耕地、荒漠化土地、灘涂地的復墾力度,增加耕地面積,扭轉耕地面積連年下滑局勢。推廣以秸稈還田為主的“沃土工程”,將農作物秸稈粉碎還田,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質量和產出率,這些都必須依靠農業機械化。
中國是世界上水資源最短缺的國家之一,人均水資源量不足世界的三分之一。特別是近年來水資源又遭受了較為嚴重的工業污染和生活廢水污染,生態的破壞更造成水資源的短缺和破壞。加之我國傳統農業中大水漫灌等落后的灌溉方式,又造成了水資源的嚴重浪費,又加劇了我國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推廣農業節水灌溉設備應用顯得尤為重要。
農機化促進農業節能
農業機械與節能增效的關系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農業機械化在農村新能源開發中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農村生物質能等可再生新能源的開發中,推廣機械化秸稈氣化、固化成型、發電技術、推動生物質能建設,從而調整農村能源結構。
二是注重農業機械本身的節能。我省擁有50萬輛的農用運輸車輛和近百萬的收割機、播種機、植保機、農產品加工機械和排灌機械等,農機總動力達1600萬千瓦。誠然我國農機配備的柴油動力機械制造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還有相當差距,其效率較低,能耗較大,且廢氣排放較高,農業機械節能還有較大的潛力和空間。而農業機械化的實現,并不全在于其數量的增加,關鍵在于農機質量的提高。農業機械化必須以擁有大量的能耗小、效率高、污染小的農業機械為基礎。
在運用節能環節,農機作業的組織形式,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為不斷提升農機裝備結構,一方面要靠國家充分發揮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引導作用,引導農民購買先進的大型農機具;另一方面,要積極鼓勵和扶持各類農機服務組織的發展,通過增強農機服務組織的服務能力,引導農機作業服務走上規模上、集約化的道路。這樣可以極大地提高農機裝備水平和裝備結構,可以提高農機作業效率,減少能源浪費。
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還需要提高農機的科技含量。在農機科技創新方面,要重點研究農業機械如何節能降耗、提高效率、減少污染。要創新農業機械,支持旱作節水農業、設施農業、保護性耕作、實施秸稈還田的“沃土工程”和農村生物質能可再生新能源建設和發展。研發出高效、適用、環保的農機產品,為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促進農村小康社會全面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