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機制造業商機初顯
風電投資回報率高于水、火電,多家公司嘗試進入
隨著《可再生能源法》的頒布和《京都協議書》的生效,中國把可再生能源中的風能利用放在首要位置,使得風力發電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形勢。
國際著名的風能顧問加勒德哈森伙伴有限公司首席代表高輝很肯定地表示,發展風電是必然的事,也將是現階段中國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重中之重。在相關的法規細則方面,如何制訂合理的電價定價機制,以及如何推動風電的產業化發展都有待完善。目前風電的投資主體80%左右是國有企業,民間資本正在積極進入這個市場。
數字
2004年底,中國已經有43個風電場投入運營,共裝有1292臺渦輪機,總裝機容量764兆瓦。但這一數字尚不及我國開發潛力的1%。我國的電力3/4來自燃煤發電,而燃煤資源又相對匱乏。風電的投資回報率約為8%-10%,高于水電火電6%-8%的投資回報率。
身為我國《可再生能源法》的顧問,綠色和平國際氣候變化與可再生能源首席政策顧問史蒂夫·索耶在10月18日再次飛往北京,參與該法規實施細則的討論。“關于其具體的進展,希望我回來能給你更詳細的解釋。”史蒂夫·索耶說。
在廣州接受記者采訪時,史蒂夫·索耶透露,雖然中國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起步不錯,但是仍有大量工作需要完成。在相關的法規細則方面,如何制訂合理的電價定價機制,以及如何推動風電的產業化發展都有待完善。
商業銀行貸款成推進難點
據史蒂夫·索耶介紹,《京都議定書》第二輪談判會下月將在蒙特利爾進行,發達國家達成減少二氧化碳排量30%的協議,并商定幫助發展中國家參與到此協議中來。“中國現在在風力發電的新市場中位居第10,我5年后回來,希望能看到中國上升到第4的位置。”史蒂夫·索耶這樣陳述他對中國的期待。
李俊峰,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在綠色和平《風力廣東》的報告發布會上透露,《可再生能源法》的推動比想象中快,但難點在于如何落實商業銀行提供優惠貸款等方面的內容。“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正在協商這件事,如何讓銀行特別是開發銀行提供優惠貸款。至于說像國際援助機構這種銀行,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可以更多關注這方面。”
“財政部將于2006年向人大報告專項資金的使用。”李俊峰說,國家能源領導小組辦公室和國家發改委就《全國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綱要》舉行了討論和座談,希望這個規劃和目標能夠在今年年底出臺。
電價分攤辦法有望今年出臺
電價是眾人關注的問題。因為火力和水力發電的上網電價較風電低,使風電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不強。據李俊峰透露,電價分攤辦法正在制定中,有望今年出臺。
據介紹,在中國2006年即將生效的《可再生能源法》中聲明: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的上網電價,由國務院價格主管部門根據不同類型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特點和不同地區的情況,按照有利于促進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和經濟合理的原則確定,并根據可再生能源卡利用技術的發展適時調整,上網電價應該公開。
“目前該法律的實施細節正在討論中。中國現在把各省電網中風電所占的比例上限設定為5%。”高輝的觀點則是,“考慮電網可以接納風電的能力,這個上限值得討論。我認為與國外相比,這一比例是偏低的。”
風機制造業商機初顯
據李俊峰透露,中國的風力發電正逐步壯大。五大電力公司、民營企業及省級能源投資公司(如長江電力、神華集團)、三大石油公司等等,都在積極探索或進入風力發電行業。“風電的投資回報率約為8%-10%,高于水電火電6%-8%的投資回報率”。國家“863”后續能源技術主題專家組組長,中山大學教授余志介紹說,目前風電的投資主體80%左右是國有企業,民間資本正在積極進入這個市場。
風力發電的市場需求,將帶來風機制造業的利好機會。李俊峰說,“我國三大動力集團(上海電氣、哈爾濱電氣、東方汽輪機)原來都是傳統的大型火力發電或水力發電的制造企業,現在都在做風力發電設備生產。”此外,還有一大批世界級的制造商到中國來尋找風機。
2005年3月24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組織實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高技術產業化專項的公告》,將1.5MW和1.2MW的風機列為專項重點領域。目前風力發電機組國產化率只達到30%—40%,國家要求機組國產化率達到70%以上,這對國產制造商來說,是巨大的商機。
中國可自主研制風機
廣東惠來石碑山風電場建設項目的167臺國產風機,全部出自中國最大的風機制造企業新疆金風科技股份公司之手。該公司的總工程師王相明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透露,金風去年營業收入超過5億元,目前正引入光大銀行等風險投資商。“風機制造的發展雖然也走過彎路,但我們認為‘以市場換技術’的結果還沒有看到,風機制造領域,中國完全可以自主研發,而國家應該對風電行業有更明確的支持。”據其介紹,目前金風風機設備的國產化率超過了90%。金風目前正在廣東建設新的研發基地,基地的建設即將在這兩年內完成。
由于中國廉價的勞動力,風機制造實現本地化可以使價格降低20%到30%,從而降低風力發電的成本。中國制造的600KW和750KW的風電機組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然而,目前國際市場使用MW級的風電機組作為標準。如果將來我國能制造廉價MW級風電機組,將無疑增加風能同其他常規能源相比的競爭力。同時,中國制造的風機不僅能夠供應國內的市場,還可以出口到其他國家。”王相明說,到2005年,金風制造出449臺風電機組,共283MW,占中國市場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