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會展巨頭成都探路會展業西移“胎動”
1月15日,臘月初八,一年中最冷的一天。陰冷的成都卻迎來了熱情高漲的國際會展巨頭,因為他們嗅出了“機會”的味道。
這場題為“中國會展經濟國際合作論壇”舉辦到了第四屆,雖然在1月13日媒體見面會上,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會長王錦珍沒有承認成都市“會展第四城”的地位。但在成都市政府的一再努力下,繼北京、上海、廣州之后,成都成為了第四個舉辦該論壇的城市,也是在西部召開的第一個站。
“隨著北京、上海、廣州的會展行業競爭加劇,成本增加,把西部作為公司新的市場,已經納上公司在中國市場的戰略議程,我們會通過這次論壇,嘗試性地和成都合作一些項目。”英國英國勵展博覽集團(以下簡稱“勵展”)中國區副總裁孫鋼告訴記者。
此外,以國際車展見長德國法蘭克福展覽公司(以下簡稱“法蘭克福”)、漢諾威展覽(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漢諾威”)等國際會展公司,也將借此次論壇,“撕”開西部一角。
成熟“尚待時日”
上海各大展館網站掛出的2007年預定展會數據顯示,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63個,上海光大會展中心73個,上海國際展覽中心22個,上海世貿商城48個,上海展覽中心24個,上海東亞展覽館10個,上海國際會議中心8個。而據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統計,2006年在上海各大展館共舉辦了349個展會。對比之下,2007展會數量下降近3成。
不僅如此,同為一線城市的北京、廣州的一些不知名的展會也大幅度減少。
“越來越多的外資展覽公司將目光瞄向西部市場,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王錦珍指出。
西部大開發戰略工程實施以來,中西部地區一批新的場館相繼建成,為推動當地展覽業的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在陜西、四川、重慶、新疆、河南、湖北、云南、甘肅、寧廈、青海、內蒙、廣西、貴州、西藏等14個省、市、地區,目前已擁有38個,具有一定實力的展館。
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黃衛平指出,西部眾城市中,成都會展經濟相對成熟,如全國春季糖酒會、全國通信產品展、西南招商引資洽談會、全國電子產品定貨會在業界有一定影響力。然而,中西部地區的展覽業尚處于初級階段,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充分暴露出自身重復辦展、多頭辦展、規模小、質量差、宣傳力度弱等弊病和不足,在規范管理與理性發展上,有許多的工作需要做、需要改進。
因此,目前中國會展業很多大中型展覽多集中在有數的幾個一線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展覽業不僅對展館、交通、酒店等設施的硬性要求嚴格,對于管理、人力資源等軟件項目,同樣要求嚴格,而這往往也是西部地區最欠缺的.”孫鋼指出,“因此,我們對于西部市場先嘗試性的進行開發。”
制造業轉移“鋪路“
論壇上,中國貿促會公布了《中國會展經濟發展報告(2007)》,報告稱,去年國內舉辦的展會總面積已經達到240萬平方米,居世界第三,舉辦的成規模的展會約5400個,會展經濟規模已經超過140億元。會展經濟的產業帶動作用已經在國內得到體現。會展向前可以延伸構成展會服務供應鏈,包括賓館酒店、交通運輸、文化旅游、餐飲娛樂、廣告傳媒等關聯服務業;向后延伸構成一二產業優化發展。整體上看,1個單位的會展產值可帶動相關行業9個單位的產值。以此計算,中國會展業每年對社會經濟增長的貢獻已經逾千億元。
“會展經濟對對地方經濟發展作用有目共睹,會展業是產業的一個晴雨表,實際上產業對會展業有一個自身的反饋。”黃衛平指出。
據分析,近20年來,韓國、臺灣、到香港、新加坡的生產帶正逐步向西北轉移,遼東半島、而國內東部地區又承接了這種轉移,目前整個東部制造業又在往西部轉移,就給西部會展行業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會。
據悉,自2007年開始,國際展覽巨頭為了開發西部市場,之前做了大量的工作。法蘭克福中國區總經理趙慰平向記者透露,公司已經專門成立了一個項目組,負責西部市場的調研工作。此外,2007年11月27日,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和勵展在成都簽約成為了勵展進軍西部的第一站;在本屆論壇上,漢諾威、德國商務傳媒集團(BMC)、華博展覽(深圳)有限公司等國際展覽巨頭紛紛與成都簽定了一些嘗試性合作項目,走出西部“探路”第一步。
黃衛平表示,由于成都是西部輻射能力最強,展覽業最發達的城市,而且電子制造、糖酒制造、汽車配件制造、輕工業產品制造將成為國際會展巨頭所關注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