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國資改革不妨以退為進
以上海市屬金融國資的“退”來換取上海金融業的“進”
雖然上海積聚的金融要素與資源雄冠全國,但與北京、深圳相比,缺乏旗艦型金融企業成為上海打造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短板。
隨著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在2009年3月破題,上海打造旗艦型金融企業的需要更加緊迫,而上海金融國資改革的驟然提速,市場對上海金融國資改革的期望值也變得越來越高。
但現實情況要復雜得多。
上海金融國資國企改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責任主體的落實,涉及體制層面;二是現有金融機構的整合重組,涉及機制層面。
從體制上,擴權后的上海市金融辦,正在成為上海金融國資改革的推手,盡管還面臨著諸多障礙,但責任主體的明晰,為下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礎。從路徑上,通過引進、整合、重組,做強做大市屬金融企業,優化金融國資布局,已成為上海金融國資改革的首選。
方向已明,但操作層面卻關山重重。由于歷史的原因,期間利益糾結十分復雜。金融控股平臺一直定位不明,金融辦的監管職責亟待落實,金融企業的出資人意志如何體現,一直困擾各方。以上海國際集團而言,如何從金融企業的財務投資人變成具有實質意義的戰略型金融控股集團,還在尋找答案。此外,作為高開放度和高度市場化的金融行業,在重組中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也在考驗著改革的主政者。
此前的思路一直是,對現有上海市屬金融國資國企進行整合重組,但由于種種技術或非技術原因,舉步維艱。可以說,上海金融國資國企改革目前正處于膠著狀態,進退兩難。
改革如逆水行舟,停滯就等于倒退。而“退”如果能恰到好處,也是一種進步。上海市屬金融國資國企改革,現在進不能進,不如以退為進。也就是說,以增量促存量,以上海市屬金融國資的“退”來換取上海金融業的“進”。
今年3月舉行的“2010年上海市金融國資國企改革發展工作會議上”,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市金融國資國企改革發展領導小組組長屠光紹明確提出,要以市場化改革、開放性重組為重要手段,加快上海金融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步伐。
“市場化改革、開放性重組”的思路,意味著引進“外援”重組上海市屬金融國資企業。這表明,上海的金融國資國企改革思路已經變為“但求所在,不求所屬”,以增量改革帶動存量改革,更多地關注上海金融業的發展與繁榮,必要的時候可以放棄控股權。
在這種思路主導下,上海金融業的發展,令人期待。今年3月,浦發銀行(14.12,-0.03,-0.21%)出讓股權,引入戰略投資者中國移動;4月有消息稱,上海將讓出部分市屬金融企業的牌照;最近又有消息稱,平安證券正在洽購上海證券。“市場化改革、開放性重組”的亮光似乎正在擴散。
但在具體操作中,這種思路要真正付諸實踐,主觀上需要政府的大格局改革魄力和和企業心態的開放,客觀上要求對具體的利弊得失權衡取舍,有些時候還需要相關中央部門、機構的配合。
而要同時具備這些條件,上海顯然還要付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