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農機化取得驕人成績
《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引領農機化發展駛入快車道
2005年是“十五”農機化發展的最后一年,是總結“十五”成就與亮點,展望、規劃“十一五”承上啟下的一年。在日前農業部農機化管理司組織召開的農機化專家座談會上,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白人樸就我國“十五”期間農機化的發展情況指出,當務之急是加強對 “十五”期間農機化成就與亮點的總結、宣傳,進一步統一全行業的認識,為“十一五”農機化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白人樸教授認為“十五”期間是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期,農機化發展迅猛、成就巨大,其中七大亮點尤為引入注目:
《農業機械化促進法》的頒布實施。2004年11月1日《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頒布實施,從此確立了農機化在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標志著我國農機化發展進入了依法促進的新階段。
國家出臺了對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扶持政策。2004年和2005年兩個中央一號文件將農機購置補貼項目上升為全國“兩減免三補貼”重要的惠農支農政策,農業機械化扶持政策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在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史上尚屬首次,開辟了國家財政扶持農機化發展的新渠道。
農機監管水平進一步提高。隨著《道路交通安全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的相繼實施,確立了農機監理部門的法律地位,農機規范化管理得到加強。
農業機械化技術創新取得重大突破。特別是攻克了水稻生產機械化的插秧、收獲等“瓶頸”環節,技術路線和裝備基本成熟,進入推廣階段;玉米收獲機械已經在局部地區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牧草種子收獲與產后處理、高效施藥等關鍵技術和機具研究開發取得了重大突破。
農機裝備水平有較大提高。農機裝備水平方面,主要農業機械的保有量提前實現了“十五”計劃指標。2004年底,全國農機總動力達到6.4億千瓦,比2000年增長22.6%。農機裝備水平的提高,不僅表現在總量增長上,農機具配套比例同時得到改善,結構進一步優化,呈現出結構性增長的好勢頭。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水稻插秧機等發展迅猛,分別達到111.6萬臺、40.7萬臺和6.7萬臺,比2000年分別增長了47.2%、53.3%和50.8%;農用排灌動力機械、機動植保機械、牧草收割機等其他機械也有所發展。農民對農業機械化需求呈現出高性能、高質量和多樣化的發展趨勢。
農業機械化水平有新突破。“十五”期間小麥基本實現生產過程機械化;水稻栽植、收獲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分別達到6.7%和29.3%,成為農機作業的新亮點;玉米機播和機收水平達到了50.5%和2.6%,均比“九五”末期有了長足發展。農業機械化作業領域和范圍不斷拓寬,為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現代化進程做出了重要貢獻。
農機市場化、社會化服務雛形基本形成。農機大戶和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在“十五”期間蓬勃發展,已成為我國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重要市場主體。以跨區機收為主要模式的農機社會化服務形式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與認同,成為農機社會化服務品牌,是當前農民增收的一個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