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產品出口回暖專家提醒不可盲目樂觀
日前,海關總署公布了1月中國進出口貿易的最新統計數據。我國貿易進口和出口額首次出現十多年來的兩位數跌幅,并且出口連續三個月負增長。
據統計,1月我國進出口總值達到141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9%。其中出口904.5億美元,同比下降17.5%;進口513.4億美元,同比下降43.1%;1月份當月實現貿易順差391億美元,同比增長102%,這也是自去年11月以來我國連續第三個月貿易順差達到約400億美元。
盡管中國海關表示,上述數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春節假期的影響,但是中國對外貿易規模受累于全球金融危機的事實已經不言而喻。
占出口“半壁江山”的機電產品成重災區
就重點出口商品而言,此前長期占據我國出口貿易“半壁江山”的機電產品成為首月出口的“重災區”:1月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同比減少20.9%,其中電器及電子產品出口下降28.3%,機械及設備出口減少16%。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相關人士對此表示,今年上半年被普遍認為是考驗我國機電出口的“分水嶺”;如果下半年發達國家經濟開始復蘇,我國機電產品出口可能出現迅速回升。
在我國重點出口國家和地區方面,今年首月只有對加拿大出口實現了2.5%的增長,其他全部出現負增長。其中,中國對歐盟出口額同比下降17.4%,對美國出口額下降9.8%,對日本出口額下降9.0%,對東盟出口額下降21.9%。
就重要進口國家和地區而言,我國對日本、美國和韓國的進口額降幅分別達到43.5%、29.9%和46.4%。在重點進口商品中,1月我國進口初級產品總值為138.5億美元,同比大幅下降50.3%。其中,鐵礦砂、原油和成品油進口量同比分別下降11.2%、8%和26.2%;同期進口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降幅分別達到39.3%和44%。
專家認為,今年1月我國貿易順差增幅擴大并非由于出口增加,而是進口以更快的速度減少所致,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企業對原材料等產品的進口需求增長乏力,國內投資和生產尚未恢復到正常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