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控制力待加強裝備制造業期待政策拉動
裝備制造業的產業安全對于相關產業乃至國民經濟安全都具有重要的影響。但近年來,我國裝備制造業產業控制力形勢不容樂觀,一方面外資在部分裝備制造領域形成一定的控制力,另一方面外資通過并購存量資產控制我國裝備制造業的戰略傾向有所增強。
為此,我國需要從規避外資壟斷性并購、完善國內裝備產品支持政策、支持裝備企業多元化開拓市場及貿易轉型升級、推進裝備企業對外投資與合作、加速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等方面入手維護裝備制造業產業安全。
外資在部分領域形成一定控制力
經過多年的對外開放,外商和港澳臺投資企業在我國裝備制造業中已經占據了相當的比重。從企業數量上看,2007年我國規模以上的外商和港澳臺投資裝備制造企業1.9萬家左右,占規模以上裝備制造業總數的19.9%,比2003年提高了1.8個百分點。
在其6個細分行業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的外商數量比重最高,達32.41%;通用設備制造業比重最低,為14.5%,其余4個行業比重均在20%左右。
從市場控制力看,2007年外商和港澳臺投資裝備制造企業銷售總產值的比重達37.65%,明顯高于其企業數量比重,反映了單個外資企業平均占有的市場規模大于內資企業。這一比重也高于工業企業的平均數值,也就是外資對裝備制造業的市場控制能力高于工業行業平均水平。由于外資企業外向度相對較高,外資裝備企業的出口交貨值占據了裝備制造業總體64.54%的份額,同時外資裝備企業在國內銷售產值中的比重也達到了30.94%。
在細分行業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和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中的外資市場控制力最強,兩者2007年外商和港澳臺投資企業銷售總產值分別達到63.35%和45.67%。
從技術控制力看,2007年外商和港澳臺投資裝備制造企業投入的研究開發費用占裝備制造業總體的比重為29.33%,低于其銷售產值的比重,并且各細分行業均是如此。這一指標盡管體現了內資企業研發投入相對高于國內的外資企業,但也說明了跨國裝備制造公司在中國投資的企業仍然以較低端的生產制造環節為主,在華的高端研發投入依然較少,一定程度制約了我國裝備制造產業核心研發能力的提升。
從股權控制力看,2007年裝備制造企業的所有者權益中,外商和港澳臺資本占19.64%,高于全國工業企業平均水平。而且在全部的外商和港澳臺投資裝備制造企業中,外資股權比重達到49.17%,也就是總體上外資在其投資的裝備制造企業中擁有較高的控制能力。
從出口依存度看,2007年裝備制造業出口交貨值占工業銷售總產值的比重達19.97%,高于工業行業總體水平,其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的出口依存度高達47.11%。相對較高的對外依存度,一方面體現了國內裝備制造業國際競爭地位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使產業更易受到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從而給維護產業安全帶來更大的壓力。
外資存量并購戰略傾向增強
隨著國內企業資本實力的增強,我國裝備制造業新增固定資產投資中對外資的依賴程度有所降低。2007年,在裝備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中,外資的比重僅為6.92%,比2003年降低5.93個百分點。而且,裝備制造業各細分行業的相應比重均比2003年有所下降,其中外商和港澳臺投資企業相對較多的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外資比重下降最為明顯,從2003年的31.41%下降到2007年的10.7%,下降20.72個百分點。
增量投資相對減少一定程度體現了跨國公司在裝備制造業領域向存量并購轉移的傾向,并且呈現了獨資化趨勢。近年來,跨國公司對我國裝備制造業存量資產的并購有所加快。具體表現在對國內知名和規模企業甚至龍頭企業并購不斷增多,向高規格、系統化發展的控制戰略傾向日益明顯。如近年來,國內最大的柴油燃油噴射系統廠商無錫威孚、國內唯一的大型收割機廠佳木斯聯合收割機廠、中國最大的電機生產商大連電機廠等,紛紛被外資控股并購。
同時,外資企業在其所投資企業中的控制力呈現增強趨勢。2003年在制造業的外商投資企業中,外方資本平均所占比重為75.17%,而之后幾年間這一比重持續提高,到2007年達到了79.54%。
外資并購形成的壟斷需規避
外資這種謀求控制的新方式無疑將對國內裝備制造業安全產生潛在的影響和威脅。為此,急需建立健全外資監測預警體系,依法規避外資并購形成的壟斷。同時,對關系國家安全的重大技術裝備等戰略性或敏感性機械細分行業的外資進入狀況進行動態監督分析,建立相應的指標體系,及時發布預警信息。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建立健全外資監測預警體系應包括加大對并購資本尤其是財務性并購資本的監控力度,對重點領域設定更為嚴格的審查標準和制度,對重大并購和惡意并購重點關注,及時采取相關措施予以限制或懲罰幾個方面。同時,還要深入貫徹《反壟斷法》,結合機械行業特性,出臺可操作性的《反壟斷法》實施細則或具體執行標準,發揮法律、法規作用,及時制止外資并購的壟斷行為,維護國內機械市場的公平競爭秩序和產業安全。
此外,要繼續通過融資、信貸、技術引進、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扶持國內優勢機械企業做大做強。組建一批有較強競爭實力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培育一批小而專的協作配套企業,形成以大帶小,以小保大,專業化分工明確的企業組織體系。鼓勵企業實行強強聯合,走改革、聯合、兼并、重組之路,加快行業資源整合。
完善國內裝備產品支持政策
配合當前國務院刺激經濟的政策措施,建議有關部門盡快制訂具體實施辦法,以拉動裝備產品尤其是重大國產裝備產品的有效需求。
一是加大國家投資的建設項目和國有企業重大技術裝備的采購力度,系統化地對國產裝備的采購比例明確規定,或對納入政府采購的范圍進行規范,推動政府和國有企業對機械產品尤其是國產裝備的支持。
二是盡快出臺重大裝備首臺(套)使用的鼓勵政策,通過建立首臺(套)裝備風險基金,建立擔保機制,降低用戶使用首臺(套)國產裝備的風險,提高采購積極性,擴大需求。
三是采取靈活措施,有效避免進口機械產品過大沖擊。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國際機械企業必將加強在中國的競爭。在繼續鼓勵引進先進技術、重要裝備,以及資源性產品和原材料的同時,要加強對進口的監控和調節,采取行業有所區別的政策,適度控制一般性機械產品的進口,防止過多的進口產品對國內機械制造業產生不利影響。
支持企業完成貿易轉型與升級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直接影響下,我國機械產品出口的前三大市場歐盟、美國、日本需求下降較快,這在客觀上對機械出口企業提出了多元化開拓其它潛力市場、加快推進出口貿易轉型升級等要求。
大力開拓新興貿易市場,推進與我國已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國家的貿易和合作。東盟地區是我國機械產品的第四大出口地區,近期應緊抓中國和東盟推進自由貿易區建設的契機,積極擴大我國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拖拉機、手扶拖拉機、工程機械、石化通用機械、機床工具等機械產品的出口。
同時,依托中國—智利自由貿易區協定實施和關稅減讓的有利條件,引導擴大對智利等市場的機械產品出口,重點包括關稅降低的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通用機械、工程機械、礦山機械等產品。積極推進與中東、中亞、拉美、非洲、東歐、印度、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在機械產業的貿易與合作。
另外,加快推進出口貿易的轉型升級,引導機械制造業出口貿易向服務業延伸。逐步創造條件,將部分加工貿易逐步轉型為一般貿易出口,將部分貼牌產品逐步轉型為自主品牌出口,調整高污染、高耗能、高耗稀缺資源產品結構,提高其附加值。引導機械企業配合相關產品出口,開展工程成套承包貿易服務,進一步從服務項目和服務內容上擴大范圍,提高為用戶提供全方位服務的能力。
推進國際化經營與自主創新能力建設
雖然我國機械行業已有一批優勢企業開展了國際化經營,但總體上還處于初始階段。今后要繼續采取有力措施,推動有實力的國內機械企業在國外建立銷售網點、投資建廠或與國外企業合資、合作。
在金融危機背景下,要抓住有利時機加快推進低成本擴張,有步驟地支持和引導國內優勢機械企業收購國外掌握核心技術、品牌或營銷服務渠道的機械企業,提升國際化經營水平。積極協助企業規避和降低對外投資與合作的風險,如妥善解決發電設備產品長周期項目的匯率風險問題等。
在加速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方面,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是創造有利環境,繼續鞏固提升我國具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傳統競爭優勢,擴大國際市場份額。如標準緊固件、中小電機、部分低壓電器、工業鏈條、部分軸承、手動搬運車、各種工具等。
二是加大對關鍵技術自主創新的投資支持力度。通過政府的著力支持和引導,加大對機械產業關鍵技術領域的研發投入,盡快突破產業瓶頸環節。如發電設備中的大型鍛鑄件、輸變電設備中的變壓器高壓絕緣套管及出線裝置、大型施工機械配套急需的先進發動機及液壓系統、高檔數控機床及基礎機械中的數控系統及功能部件等。
三是推動企業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優化產品結構。用財稅、金融、標準等手段,積極引導機械企業加大對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的開發研制力度,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重視產品技術標準的不斷完善和提高,努力向國際標準或國際先進技術標準靠攏和轉化,提高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