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軸承行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
近十多年來,我國軸承工業保持了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
當前行業發展總體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大體如下:
一、行業發展呈現良好態勢
(一)行業經濟總量快速穩定發展
1、2004 年產品銷售收入為446 億元(其中外資獨資或控股企業為54 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增長率為22.5%,是近幾年來增長率最高的年份。
2、2004 年產品產量為49.3 億套(其中外資獨資或控股企業為8.3 億套),按可比口徑計算,增長率為28%,也是近幾年來增長率最高的年份。經過全行業努力,軸承產量和銷售收入已提前兩年實現“十五”發展規劃的目標。
3、2004 年軸承出口22.7 億套,同比增長23.51%,創匯11.4 億美元,同比增長35.21%;進口軸承14.62 億套,同比增長7.64%,用匯11.24 億美元,同比增長27.91%。不但扭轉了2003 年一度出現的軸承進出口逆差現象,并提前一年實現了行業“十五”規劃軸承出口創匯的目標。
(二)行業技術進步有了新的進展
行業重點企業都把技術進步放在重要的位置,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建立研發機構,重視人才培養,加快了產品結構調整,加快新產品開發速度,出現了向高端、高附加值產品邁進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這幾年主機發展的需要,從而帶動了汽車軸承、精密機床軸承、鐵路軸承、家電用軸承的快速發展,特別是轎車軸承發展迅猛。
(三)行業組織結構調整有新的突破
在行業內部已有強強聯合、優勢互補、資產重組的情況下,還出現了其他行業融資進入軸承企業,如格林柯爾公司重組襄軸股份,永煤集團融資進入洛陽軸承集團。這兩家公司融資進入大型國有軸承企業的情況,備受國內外同行業的關注。
在對外合資合作方面,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有了新的進展,如常州光洋軸承公司與日本NTN 公司的合作,以市場換技術,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四)民營企業占行業經濟總量的比值不斷提升
軸承行業中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由于其產品市場定位不同,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哈軸、瓦軸、洛軸等大企業的產量相對不算多,但生產的是為機械主機和國家重點領域需要的軸承。而近幾年來民營企業發展迅速,其經濟總量在行業中所占比重也不斷提升,例如:2002 年民營企業銷售收入占全行業的40%,2003 年占50%,2004 年達到55%;國有企業2002年占40%,2004 年占25%;三資企業從2002 年至2004 年基本穩定在20%。
二、影響行業發展的主要問題
一是,目前軸承行業的產能,規模發展比較快,但行業技術進步相對緩慢。突出表現在技術水平跟不上主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軸承的壽命和可靠性滿足不了上機發展的要求。
二是,行業的集中度不高,單個軸承企業既不強也不大。總之,我國軸承工業和技術、經濟等方面,都缺乏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三是,世界著名軸承公司從小到大發展到現在,都經歷了產能擴張--技術擴張--品牌擴張三個階段,而我國軸承企業從整體上講還處于產能擴張階段,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品牌效應。
三、推動行業發展的主要對策
“十五”為我國軸承工業從生產大國邁向世界軸承強國進一步奠定了基礎,但這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近期要采取的主要對策是:
一是針對目前行業產能發展快、技術進步慢的問題,企業應由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在穩定產能增長的同時,以提高產品精度。性能、壽命、可靠性為主要目標,積極調整產品結構,增加高精度、高性能、高附加值軸承產品的比重,以滿足主機快速發展的需要。
二是要繼續推進行業組織結構調整,堅定不移地走集團式發展道路,企業通過聯合兼并、資產重組等形式,提高行業的集中度。“十一五”行業企業集團和小巨人企業的建設步伐更快一些。
三是大力推動品牌戰略。為盡快提高我國軸承產品的競爭能力,應實施跨越式發展對“三個擴張階段”可同時并舉,而在近期內要突出技術擴張和產品擴張。到2010 年全國力爭有10-20家軸承企業的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