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地鐵獲國務院同意并經國家發改委批復,35年圓一夢
從1974年鄭州的建設者們開始設想建造自己的地鐵,到2009年2月6日獲國務院同意并經國家發改委批復,35年,鄭州地鐵終于要從紙上落到地面。
這35年間,鄭州地鐵規劃經歷了幾多沉浮,從設想、設計、規劃,到調整、評估、報批,再到如今獲得“準生證”,多少人為之付出心血和汗水?
梳理這35年的沉浮史,我們依稀能夠看到,在一項重大工程的誕生之前,它所要經歷漫長而痛苦的孕育和艱難的“分娩”過程,更能感受到這項工程的來之不易。
■ 設想
35年前鄭州地鐵沖動
說起鄭州建地鐵,好像是最近幾年的事,實際上應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
有記載稱,在1974年,鄭州市曾經勘探式地開挖過地鐵隧道。這項工程當時還有一個很有時代感的名字:“7401工程”。
前幾年,有些上了年歲的人聽說鄭州在申報地鐵項目時曾回憶道,大概在1971年的時候,為了備戰需要,全國開始大面積挖防空洞。到1973年底,鄭州市內許多地方已挖成了防空洞。那時候,時任鄭州市革委會主任的王輝提出鄭州地下要建地鐵,地上要建無軌電車。
按照他當時的設想,鄭州的地鐵要從建設路修,沿著建設路到大學路,再從大學路分岔,往東通向二七塔再到花園路,往南到隴海路經鄭州鐵路局直奔二里崗的鄭州汽車制造廠。
1974年底王輝從鄭州調到了武漢,但地鐵項目并沒有擱置,1975年,鄭州有人去武漢看他時告訴他,鄭州地鐵已經開始動工了。但是遺憾的是,鄭州地鐵開挖到二七廣場時停下了,西端的入口處被改成了如今的碧沙崗地下商場。
即便這樣,鄭州人的地鐵夢也沒有破滅,而是繼續努力實現著。
1984年,鄭州市有關部門在編制鄭州市總體規劃時,富有前瞻性的建設者就又想到了地鐵或輕軌,“多了個心眼”,并在編制規劃的時候專門預留了地鐵或輕軌的用地。同樣,在1994年對總規進行修編時,同樣為地鐵留了位置。
■ 規劃
2000年,地鐵方案“躍然紙上”
鄭州市真正著手搞城市軌道交通規劃,還是從2000年開始的。
那年9月,鄭州市開始了《鄭州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軌道交通1號線一期工程預可行性研究》、《鄭州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建設規劃》等軌道交通相關規劃的編制工作。
當時規劃者預計,到2010年市區人口數量達到300萬人,所以設想建造的是投資較少、承載力較小的輕軌,而不是地鐵。
很快,《鄭州市城市軌道交通1號線一期工程預可行性研究》做好,2003年,該預可行性研究通過國內城市軌道交通專家論證。
根據這個方案,到2030年,鄭州輕軌網將由4條線路組成,形成“三橫兩縱”線網結構,線路總長度151公里。
這次規劃中,鄭州輕軌1號線西起蓮花路站,東止于龍子湖東站,全長34.7公里。一期工程全長25.35公里,其中設車站19個,總投資67.2億元。
二號線從大學城北部至金水路。三號線從金水路與衡山路交叉口至西部繞城公路。四號線從大學城西部至新鄭機場。
■ 變數
2003年,國家開始嚴控輕軌項目
按照計劃,2005年,鄭州市要完成鄭州輕軌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爭取上報國家有關部門。
按照國家規定,申報輕軌項目的城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要在60億元以上,國內生產總值在600億元以上,城區人口在150萬人以上,規劃線路客流規模單向高峰每小時1萬人以上。
隨著鄭州市的經濟增長,到2002年已具備了修建輕軌的條件。但是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通知:“所有擬建設城軌交通項目的城市,應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及城市交通發展規劃的基礎上,根據城市發展要求和財力情況,組織制訂城軌交通建設規劃,明確遠期目標和近期建設任務,以及相應的資金籌措方案。規劃由發展改革委員會同建設部組織審核后報國務院審批”。
這就意味著,鄭州要想建輕軌,除了要符合財力、人口等條件外,申報還要和城市的總體規劃相銜接,而且在報批時不僅要國家發改委和建設部批準,還要經國務院同意。此外,在軌道交通建設規劃獲得國務院批準之后,規劃中的項目,還必須“化整為零”,逐一按現行的基建項目審批程序報批,即由國家發改委審批立項,再由國家發改委組織對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進行論證然后進行審批,然后才能動工。
鄭州輕軌項目申報由此增加了難度,申報存在不少變數。
■ 調整
輕軌項目變成了地鐵
就在鄭州市為輕軌項目做著程序性努力的時候,鄭州市的經濟發展已日新月異。
在2000年最初規劃時,規劃者預計,到2010年市區人口數量達到300萬人。所以那時設想建造的是輕軌。
可是,鄭州市城市擴張速度太快,2005年鄭州市統計年鑒的數字表明,鄭州市市區面積達1010.3平方公里,市區總人口295萬人。照這樣的發展速度,到2010年,如果還建輕軌,就會落后了,而城市交通的規劃,必須具有前瞻性,所以鄭州市就準備直接建地鐵了,原來規劃的輕軌線調整為“地鐵線”。
2005年8月,河南省發改委召開鄭州市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建設規劃專家審核會,提出了進一步優化遠期線網方案和意見。
同年,鄭州市政府開始組織修編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對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建設規劃進行相應調整。
2007年,雖然鄭州市地鐵線網規劃的還是6條線路,但和2006年的版本已有很大修改,其中包括線路的走向、線路布局,還包括線路的起止點,都做了改動。改動最大的是地鐵5號線,由原來的“L”形改成了環形,設置在鄭州的二環線上。
■ 評審
兩年通過4次關鍵評審
在以上工作都做完后,鄭州市地鐵規劃開始正式進入國家層面的評估環節。
這個評估包括很多程序,既有規劃的合理性和布局及建設的可行性方面的硬性評估,也有地鐵建設對文物、環境的影響方面的評估。
2007年9月,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中咨公司)召開鄭州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專家咨詢會,對鄭州地鐵線網規劃進行預審。同年10月24日,國家發改委正式委托中咨公司對鄭州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開展評估工作。
2008年1月9日,鄭州地鐵規劃通過中咨公司專家組最終評估。
這之后,就要進入國家建設部和發改委的審批環節了。
2008年3月11日,建設部委托河南省建設廳專家組審查鄭州地鐵線網規劃,那一次,地鐵規劃順利獲得審查。
上述的硬性審查結束后,就要進行軟性的審查環節了。
2008年4月18日,環保部專家組開始審查鄭州地鐵項目。同年7月,環保部發函《鄭州軌道交通線網環境影響報告書》,意味著鄭州地鐵規劃正式通過環保部審查。
同年9月,國家文物局原則同意鄭州市快速軌道交通選線方案。
至此,鄭州市的地鐵線網規劃及相關建設時序等內容,獲得正式報批前的審查。之后,鄭州市規劃部門在對地鐵規劃按照審查意見進行了修改。
■ 獲批
鄭州地鐵拿到“準生證”
在完成一系列精確的修改之后,鄭州市地鐵近期建設規劃正式由省發改委報國家建設部、國家發改委及國務院審批。
雖然一系列程序都完成,而且比較順利,但在最后的審批環節,鄭州市并沒有十分的把握,因為,按照此前外地的報批經驗,這最后的關鍵環節需要慢慢等待。
但很快機遇就來了。
2008年底,全球性金融危機爆發,由此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經濟發展受到影響。為了提振經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省、市層面,都把保穩保增作為2009年經濟運行的主要目標。
在此情況下,國務院和河南省都斥巨資拉動內需,而作為城建基礎項目的地鐵項目,在拉動內需方面具有很強的優勢,在此背景下,鄭州市政府部門從“危”中看到了“機”,不少人都說,鄭州地鐵獲批的可能性很大。
當時,鄭州市一個副市長鼓勵有關部門:“如果年前能把地鐵項目批下來,我請你們全體人員吃飯。”
終于,在大年前的臘月二十七,有關部門透露,鄭州地鐵近期建設規劃獲得國務院同意。今年2月6日,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鄭州市城市軌道交通近期規劃業經國務院同意。2月11日,這個批文正式下發到鄭州市。
目前,鄭州市正在上報相關工程的預可行性研究報告,再次得到國家發改委的批復后鄭州地鐵才能全面動工。
■ 延伸
鄭州——
全國第19個獲批建地鐵的城市
鄭州的地鐵夢做了35年,終于要圓了,但是睜開眼,看看周圍的城市,獲得建造地鐵資格的城市有多少呢?
據了解,2003年底至2005年,第一批已有15個城市上報《軌道交通建設規劃》得到審批,分別是: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州、深圳、南京、武漢、杭州、蘇州、哈爾濱、成都、沈陽、長春、西安。15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中提出近期(2010至2015年間)規劃建設軌道交通線路總長度1321公里。
2006年至今,第二批有9個城市上報《軌道交通建設規劃》,分別是寧波、無錫、鄭州、長沙、南寧、大連、福州、東莞、昆明。
其中寧波《軌道交通建設規劃》于2008年8月經國家發改委批復,無錫《軌道交通建設規劃》于2008年11月18日經國家發改委批復,長沙《軌道交通建設規劃》于2009年1月15日經國家發改委批復,鄭州《軌道交通建設規劃》于2009年2月6日得到批復。這樣,鄭州市就成了全國第19個獲批建造地鐵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