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加雙層玻璃抵御腐臭
編者按:新環保法下,環保企業機會與危險共存,排頭兵更要愛護自己的羽毛,但其實本文所反映的問題業內普遍存在,低價低質下行業的陣痛已然來臨。
繪滿藍天白云墻體彩繪的廠房、綠樹成蔭的廠區,無不傳達出與環境共生存的理念。不過,這只是中國光大國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大國際”)諸多垃圾焚燒項目的一種表象。
近日,環保組織“自然大學”通過對光大國際在江蘇省的7個垃圾焚燒廠項目進行實地調查,發現這些項目普遍存在居民投訴多、飛灰未固化非法傾倒、爐渣摻雜塑料(9585,-30.00, -0.31%)等問題。
為進一步深入了解光大國際垃圾焚燒項目的污染狀況,《中國經營報》記者隨機走訪了江陰、南京等多個項目發現“危廢”處置頻踩紅線。如江陰項目廠區泛黃的廢水直排河道,部分爐渣未經任何處理直接堆積到了廢棄采石坑,而南京項目產出的粉末狀飛灰直接與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沒有采取任何隔離措施。
光大國際隸屬光大集團,以環保能源、環保水務和新能源等為業務發展重點。目前,光大國際已投運垃圾發電項目16個,在建及籌建垃圾發電項目20個。
“危廢”處置遭疑
光大環保能源(江陰)有限公司垃圾焚燒廠位于江陰市月城鎮秦皇村北,日處理生活垃圾1400噸左右。據了解,焚燒廠所在的地塊之前是廢棄的采礦場,2007年投運,至今已運營了8年。
記者走訪焚燒廠周邊的沿山村、雙橋村等多個村莊發現,為抵御臭氣和粉塵污染,大部分民居在原有門窗之外又加封了一層,猶如玻璃(952, 1.00, 0.11%)溫室。村民告訴記者,“最開始投產經常有一股垃圾的腐臭味,窗戶都不敢開,現在比以前有了很大改觀,但刮風的時候還是有怪味道。”
垃圾焚燒能最大化地對垃圾進行減容減量,但仍然會產生大量爐渣和飛灰,分別約占到垃圾重量的20%和3%。以光大環保能源(江陰)有限公司垃圾焚燒廠日處理生活垃圾1400噸計算,每天約產生280噸爐渣和42噸飛灰。那么,這些爐渣和飛灰又是如何處理的呢?
在村民指引下,記者最終找到了位于垃圾焚燒廠東側的飛灰填埋作業區。據當地村民介紹,填埋區所在的位置原來是秦望山廢棄采石場。
在現場看到,大量爐渣被堆砌到礦坑里形成了一條隆起帶,而被送往垃圾焚燒廠旁邊的江陰市秦望爐渣環保加工廠,用于加工免燒磚的爐渣夾雜了大量未燃盡的塑料和玻璃,清洗爐渣的廢水被直接排放到了礦坑里,形成了一個發黑的小湖泊,散發出陣陣惡臭。
此外,江陰項目還將泛黃的廢水直排到了廠房門前的沿山河,這條河流最終流進長江。
對于廢水排放、爐渣傾倒的情況,記者向江陰市環保局監察大隊反映,工作人員表示將赴現場了解并給予反饋,尚未收到相關回復。
光大國際南京市江南靜脈產業園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同樣涉嫌飛灰違規處置。
資料顯示,該項目位于江寧區銅井鎮洪幕村,2014年6月開始運行,屬“BOT”項目,經營期限30年,設計日處理生活垃圾2000噸,年發電量約2.2億千瓦時。按照飛灰3%產生率計算,每天產生飛灰60噸左右。
該廠產生的飛灰最終被運往了水閣生活垃圾填埋場,其粉末狀的飛灰直接與生活垃圾堆放在一起,沒有采取任何隔離措施。
焚燒飛灰為煙氣凈化系統捕集物和煙道及煙囪底部沉降的底灰,因為含有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和高致癌物二惡英被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飛灰的處置要求格外嚴格,按照規定,生活垃圾焚燒產生的飛灰必須單獨收集,進行必要的固化和穩定化處理之后方可運輸,不得與生活垃圾、焚燒殘渣等其它廢物混合,也不得與其他危險廢物混合。
針對江陰公司廢水排放、爐渣傾倒的情況,記者致函光大國際南京代表處,工作人員表示將向領導匯報后給出答復,不過截至發稿時并未收到相關回復;光大國際香港總部媒體聯系電話也一直處于無人接聽狀態,未獲進一步置評。
禍起急速擴張
近年來,焚燒已成為處理生活垃圾的主要途徑,此類項目可謂遍地開花。
上海市環境工程設計科學研究院院長張益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我國城市中已投入運行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約有180座,總處理能力約為日處理垃圾16萬噸,總裝機量約為3.6萬兆瓦,主要分布在經濟發達地區和大城市,其中江蘇、浙江、廣東三省的垃圾焚燒廠數量最多。
光大國際以垃圾發電為重點發展業務,另外亦從事污水處理、生物質能發電及光伏發電等,業務遍布江蘇、山東等地,去年進一步延伸業務至安徽、河南和四川等7個中西部省市。
據光大國際2014年報披露,其已建成投運垃圾發電項目16個,在建及籌建垃圾發電項目多達20個。
急速擴張之下,光大國際也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垃圾焚燒行業龍頭。據統計,2014年度全國已投運垃圾焚燒處理能力約18.9萬噸/日,其中,光大國際以日處理1.38萬噸投運規模、7.3%的市場占有率位居第二,僅次于杭州錦江集團。
項目拓展還在繼續。據光大國際官網信息,僅今年至今,就先后在安徽蕭縣、四川綿竹、山東平度、萊蕪、海南三亞(二期)等城市取得5個垃圾發電項目,涉及日處理規模3650噸,總投資超15億元。
業內專家測算,“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新增垃圾焚燒處理能力22.3萬噸,若按單廠日處理規模1000噸計算,需要新增設施數量223座。截至2014年5月,內地建成并投入運行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約178座,總處理規模16.6萬噸/日。
在垃圾焚燒逐漸成為主流處理趨勢的同時,為了獲得更多項目,光大國際不惜通過低價中標的方式搶占市場。
6月2日,新泰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特許經營項目公開招標中標公示發布,光大國際成功預中標,垃圾處理補貼單價僅為48.00元/噸,較招標公告公布的預算控制價65元/噸降低了26%,在國內垃圾焚燒行業屬較低水準。
據了解,目前我國生活垃圾焚燒處理中標價格一般為每噸垃圾60~80元,同為光大國際在常州投資建設的新北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垃圾處理補貼為54.5元/噸。
很顯然,包括光大國際在內的很多垃圾焚燒企業并沒有處理好焚燒之后的飛灰污染等問題。
“我們無意指責光大國際,但因為垃圾焚燒帶來的二次污染的確觸目驚心。”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某不愿具名的教授表示,一味壓低價格搶奪市場背后,則是光大國際無力甚至無暇顧及垃圾處理二次污染的嚴峻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