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國大中型拖拉機發展的思考
“九五”和“十五”期間,黨和國家就逐步確定了我國發展農業經濟的—系列路線方針和政策。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各項支農惠農的配套措施紛紛出臺,通過這幾年的貫徹執行,效果明顯,有效地實現了農業結構穩步調整,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農村改革穩步推進,農民收入穩步增加,農村社會繼續保持穩定,反映了黨和國家對改變中國農業落后狀況的決心和信心。同時也反映了政策的長期性、任務的艱巨性。由此看來,整個大環境利好于農機行業的發展,將在一段時期產生積極的影響。在最近召開的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又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戰略構思,預示我國農業在“十一五”將有新的發展。
農業經濟結構加快調整時機有利
農機的發展主要依靠于農作物的結構調整和農藝的改進要求,國家通過宏觀調控來加快農業經濟結構的全面調整,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國家仍然積極支持保護種植糧食,發展和提高糧食生產的機械效率。中央明確指出在今后較長時期內,將嚴格保護耕地,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保持不減少,質量不下降,用途不改變,并落實到地塊和農戶,這就表明我國在今后較大時期內,用于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主要糧食耕地面積不減少,反而有可能增加,這就能進一步為保證大中拖發展有了基礎,也為大中拖提供了在糧食生產的機播、機耕和機收方面發揮優勢的機遇。
中小型拖拉機更新換代趨勢有利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同時也應該是個農機大市場。從目前我國現有耕地面積平均每公頃機械化生產率與發達國家比較差距極大,而手扶和小拖仍在數量上占絕對地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中小拖(18~25馬力)保有量大約在350萬臺,大中拖(25—80馬力)保有量超過110萬臺,其中將近40%的使用期超過10-15年以上,這部分農業機械應該說已經進入更新換代時期。中小拖換大小拖的時代逐步形成,如果設想中小拖每年以10%的比例更新,其中有可能50%更換大中拖,每年約7萬臺。大小拖每年也以10%的幅度更新約4.4萬臺,兩者合計約為每年11.7萬臺。這一潛在趨勢給大中拖行業帶來了—個極好的市場需求空間。
政府補貼拉動市場需求商機有利
2004年中央和地方財政加大對農民購置農機補貼對大中拖市場產生積極的影響,直接的拉動整個農機市場的快速增長,2004年中央財政7000萬元,帶動地方財政4.1億元,基本按1:5.8配套,引導農民投入購買農機資金20億元。2005年中央財政投入3億元,比04年增加328%,如果按2004年口徑計算,兩級財政按1:5.8配套,可帶動地方財政9~15億元補貼,引導購買農機資金投入約45~60億元,從2005年大中拖產銷情況來看,據行業統計1~9月生產人中拖117412臺,同比增長50.26%,銷售大中拖1145243臺,同比增長48.78%,其中一個很主要的因素是農機補貼的拉動孕育著巨大的商機。
農民增收購買能力增強人氣有利
形成中拖市場的主要來源是農民自主購買,農民作為用戶構成了大中拖需求市場的主體,同時近幾年農村又出現了新的農機服務群體和經營組織機構,購買能力直接影響大中拖市場的總需求增長變化,多年來農民已感覺到實現科學種田必須依靠農業機械化,充分保護土壤資源要靠農業機械化。近年來,黨中央及時提出對農業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并迅速出臺一系列重農、惠農的政策,今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12.5%,首次超過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幅度。農民只有購買愿望而無購買能力的狀況徹底改變,因此農民購機能力正在積累,為大中拖市場的發展確立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上海紐荷蘭農業機械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 沈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