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性耕作刻不容緩農機企業重任在肩
我國實施保護性耕作五年來,已建立起國家級保護性耕作示范縣167個,2037萬畝農田實施了機械化復式作業的保護性耕作方式,成效顯著。但在實施保護性耕作過程中也存在著認識不到位,資金投入不足,支撐體系不完善,一些地區缺乏先進a適用農機具的問題。這是記者近日從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舉辦的“2007中國保護性耕作論壇”上了解到的信息。
保護性耕作適合中國農業需求
著名保護性耕作專家、農業部保護性耕作研究中心主任李洪文教授在論壇上提出了現代保護性耕作的概念。他指出,我國目前開展的保護性耕作是一種適合中國農業需求的現代保護性耕作,既不同于國外采用大型機具的機械化保護性耕作,也不同于非洲等地的手工保護性耕作。它除了要求不翻耕土壤、地表有秸稈覆蓋、少免耕播種外,還要求采用機械化作業,保持高產穩產,節約資源,少用除草劑。
李洪文強調,我國已經走過了保護性耕作是否可行的探索階段,但我國保護性耕作仍有很多技術需要研究。不同區域保護性耕作發展很不平衡,機具研發和雜草控制仍然是今后相當長時間的研究重點。長期定位試驗與效果監測以及農機與農藝的結合仍需加強。他相信在國家和各級政府的支持下,我國保護性耕作將會走向快速發展階段。
山西省副省長梁濱指出,保護性耕作的最大好處是為農民節本增效,其可貴之處在于使提升地力、保護環境成為節本增效的前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他告訴記者,山西省保護性耕作從試驗、研究到示范推廣,已經走過了15個年頭。到2006年底,全省推廣面積已達到558萬畝,累計節本增效16.78億元,新增了1.83億公斤的糧食生產能力。到“十一五”末,山西省實施保護性耕作面積將達到1500萬畝。
農業部農業機械化管理司副司長劉恒新向記者介紹,到2006年底,我國已在北方15省(區、市)建成部級項目縣167個,帶動省級建成項目縣262個,各類免耕播種機的保有量已達3.28萬臺,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取得了初步成效。他強調,當前保護性耕作在中國的推廣應用到了關鍵時期,能不能鞏固成果并進一步擴大,關鍵要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方法。他認為,應充分發揮以下五個方面的作用:首先要強化政府的支持與引導作用,其次要強化示范項目的帶動作用,第三要強化利益驅動機制的作用,第四要強化成熟技術的支撐作用,第五要強化農機與農藝合力作用。要通過推廣應用新型機具、新型藥劑,讓生產企業看到潛在的市場,發揮企業的推動力量;通過提高機具作業量、提高機具利用率增加機手的效益,獲取機手的參與與認同,從而形成合力推動保護性耕作的局面。
發展保護性耕作需要農業裝備支撐
發展保護性耕作需要大量的優質、適用農業裝備做支撐,從而對農機行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使農機企業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
梁濱指出,在調查中他們感到,目前技術體系和機具系統方面存在的問題,仍然是制約保護性耕作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突破技術障礙,繼續熟化技術體系,就是以保護性耕作機具系統為依托,使核心技術變為現實的生產力。他認為,當前體現核心技術的保護性耕作機械,關鍵是免耕、少耕播種機。而且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標準越高,對機具的質量要求就越高。因此要通過增加科技投入,鼓勵農機企業及科研單位提高機具質量,擴大機具用途、功能,延長機具的作業時間。一是要開發適應性強的多功能機具,二是要開發針對性強的系列機具。
農業部農機化司司長宗錦耀強調,各地應結合區域自然條件、經濟條件和作物種類,采取適宜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方案,研究開發和試驗確定適用的保護性耕作機具,促進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應用。要從成熟技術入手,先易后難,逐步推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