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紡機要想打“翻身仗”
為爭奪中國市場,國外紡機巨頭正通過實施專利戰和本土化戰略,千方百計打壓中國紡織機械制造企業。有關專家提醒,忙于技術創新的山東紡織機械制造業要未雨綢繆,提高警惕,加強自主研發、理直氣壯地走自己的技術進步之路。
據《大眾日報》報道,我國一直是世界上紡織機械進口最多的國家之一,去年仍是世界第一。但近年來,部分國產紡機技術上逐漸接近國際水平,基本可以替代進口。從去年起,國產紡機更是憑借“價位實在,售后服務較好”的優勢,使進口紡機數量大幅下降。山東是紡織機械大省,在全國五大紡織機械制造基地中位居第四,去年銷售收入39.43億元,占全國的14.51%。目前全省有50多個品種的高科技產品,像青島的梳理設備、噴水織機、自動絡筒機,昌邑的印花鎳網,濟南的特種皮帶,煙臺的織針等,基本可以替代進口產品,其中省內棉紡機械國產紡機基本能頂替進口。
國產紡機的壯大,引起了國外紡機巨頭的警覺。據悉,江蘇等省生產的國產化纖設備、棉紡設備開始遇到了有關專利權方面的國際爭執。目前山東省還未遇到這樣的情況,但也要引起重視。
事實上,專利戰的背后,是紡織機械產品市場份額、經濟效益的爭奪和再分配。我們看到,在專利戰中,首當其沖的往往是那些在國內紡織機械器材行業中領頭的企業。因為,它們是國外同類產品的市場爭奪者,是國外競爭對手攻擊的主要目標。另外,為爭奪中國市場,國外紡機制造商正大力實施本土化戰略。德國“格羅”織針在煙臺投資建廠,收購當地的針織器材設備,聘請當地的熟練技工,生產的產品供應全球;瑞士著名的紡織設備廠蘇拉紡織集團于一年半前在中國成立了一家新的生產廠,現正在計劃擴建中,公司總裁菲舍爾表示,預計今年公司70%的銷售額將在亞洲實現,其中一半是中國市場。國外紡機制造商在搶中國市場的同時,也搶走了中國企業的技術人員、熟練工人和營銷人員,使我國的民族紡機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擠壓。
國產紡機要想打“翻身仗”,靠的只能是技術創新,開發自己特有技術,提高原創技術比例。山東的一家紡織企業老板說:“山東省國產紡機在新產品的開發和研制方面難以跟上紡織業的快速發展,自主開發高端新產品已迫在眉睫。”另外,國產紡機雖然在不斷壯大,但紡機產品品種太少,遠遠滿足不了全國市場的需求。全國共需1500多個品種的紡機,山東省總共只能生產400多個
品種,我國只有100多個品種接近國際水平。
山東紡機協會高級工程師周為民建議,山東紡機企業應未雨綢繆做好應戰準備,同時創造條件,盡快走出省門、國門辦廠,到新疆、甘肅等紡機需求大省,到越南、柬埔寨等國建廠。在開拓市場的同時,也可避開知識產權壁壘。
江蘇、浙江一些企業已經走在前面,先后在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等國建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