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工業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力研究
工業是支撐哈爾濱市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工業化是實現現代化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的崛起,無一不走工業化道路。改革開放以來,全市工業規模不斷擴大,全市工業企業從1978年的4274戶增加到2005年的7833戶,戶數增長了83.3%,實現增加值增長了13.5倍,對全市經濟發展起到了較好的帶動作用。目前,全市正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明顯滯后于全國及副省級城市的平均水平。2005年全市人均工業增加值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85.6%,副省級城市平均水平的35.5%?!笆晃濉睍r期,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明確提出了“以老工業基地振興為主線,加大工業調整、改造和創新力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壯大機械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綠色食品、醫藥工業四個基地。”目的就是通過加快工業發展,做大工業規模,提高工業效益,優化工業結構,實現經濟總量做大、就業人口增加、職工收入增多等目標。為此,我們分析了當前哈爾濱市工業發展的現狀和存在問題,定量地測算了工業對全市經濟發展的影響,提出了加快全市工業發展的幾點建議,僅供參考。
一、全市工業的基本現狀
1、規模不斷壯大
改革開放以來,全市工業得到了飛速發展。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顯著增強,已成為推動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1978年,全市工業企業僅4274戶,工業增加值只有18.8億元。1994年工業增加值突破百億元大關,1999年又躍上200億元臺階,2003年超過300億元,2004 年超過400億元。到2005年末全市工業企業已有7833家,工業增加值達到490.9億元,是1978年的14.5倍。2005年,全市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26.8%,高于農業10.4百分點。工業作為全市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為全市的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笆濉逼陂g來自工業的稅收累計達294億元,占財政一般預算總收入的43%,其中2005年工業提供的稅收為66億元,占財政收入的39.9%,占稅收收入的42.4%。
2、發展速度加快
1978-2005年全市工業增加值保持了較快增長的趨勢,年均增速為10.4%,與同期全市GDP年均增長速度持平。從2001年開始,工業增加值進入快速增長周期,標志著全市進入工業較快發展的階段。2001-2005年全市工業增加值年均遞增15.7%,比同期全市GDP年均增長速度快了2.7個百分點,比同期全國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快了4.8個百分點,與同期15個副省級城市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相比,僅差0.6個百分點。而1978-2000年全市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落后于全國2.5個百分點。2005年全市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6.2%,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0.9%,拉動經濟增長6.9個百分點。其中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350.7億元,增長速度達到20.1%。
3、工業結構“重型化”
1953年以來,全市工業體系一直以重工業為主體,1978年全市輕重工業比重為41:59,是典型的重型化特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以雀巢公司、大眾集團、蒙牛乳業等為代表的食品工業,以哈藥集團、葵花藥業、圣泰制藥等為代表的醫藥工業得以迅猛發展,輕重工業比例發生了一些變化,但重工業主體地位沒有改變。2005年,全市重工業總產值達997.7億元,與1978年相比,年均遞增33.6%,比輕工業年均增幅低了0.6個百分點。輕重工業比重演變為40.4:59.6。
4、規模以上企業成為工業發展的主體
2005年,全市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14戶,比2000年增加336戶,占全部工業企業的10.4%。從業人員34.6萬人,占全部工業企業的60.2%,比2000年提高6.8個百分點。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350.7億元,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71.4%,比2000年提高24.6個百分點。雖然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僅占全部工業的10.4%,但從創造的工業增加值來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成為全市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撐。
5、國有工業比重逐年降低
改革開放之初,全市工業所有制結構單一,公有制工業一統天下,非公有制工業幾乎為零。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制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工業所有制結構趨向多元化。全市國有企業的改革和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步伐逐步加快,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行業分布呈現出縮小的趨勢。200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有227戶,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27.9%,與2000年相比,戶數減少了251戶,比重下降了32.5個百分點。據2004年全市經濟普查資料顯示,全市工業的國有資本已降至50%以下。從實收資本構成看,國家資本占47.9%、集體資本占2.3%、法人資本占28.7%、個體和私營資本占11.9%、外商資本占8.3%、港澳臺資本占0.9%。
6、四大優勢產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005年全市工業企業分布在工業39個大類行業中的37個大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集中于食品加工業、醫藥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食品制造業、飲料制造業等9個行業。這9個行業集中了468戶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97.2億元,產品銷售收入787.3億元、利潤24億元,分別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57.6%、56.2%、68.4%和69%。全市確立的機械制造、汽車、食品、醫藥四大優勢產業以上述9個行業為主,同時涉及部分其他相關行業。2005年,全市機械工業(不含汽車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醫藥工業、食品工業四大優勢產業共有企業471戶,實現增加值227.7億元、產品銷售收入836.9億元、利潤26.3億元,分別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57.9%、64.9%、72.7%和73.5%。四大優勢產業已成為推動全市工業經濟乃至整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全市經濟發展中的占據重要地位。
二、工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工業總量小、比重低、工業化進程慢
1978-2005年全市工業增加值年均遞增10.4%,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全市工業總量相對較小。“十五”期間后四年,全市工業增加值從“十五”初年的第13位降到第14位,僅高于西安,與居第一位的深圳相差近2000億元,與第二位的廣州相差1350億元。從工業化水平看,全市也落后于全國和發達城市。2005年全市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26.8%,比全國平均水平低了15.2個百分點,比副省級城市平均水平低13.3百分點,不論是按錢納里標準,還是按霍夫曼標準,全市尚處于工業化中期初始階段。
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少,集中度低
200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僅814戶,只占全國的0.3%,不足副省級城市第一位寧波的十分之一,與杭州、廣州、深圳、青島、沈陽等城市相比,差距十分明顯,也遠遠不及成都、南京、大連、濟南、廈門、武漢?!笆濉逼陂g,濟南市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80戶,沈陽市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850戶,而全市“十五”期間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僅38戶,遠遠落后于其他城市。
3、企業效益水平不高,整體實力偏弱
200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35.8億元,占全國0.24%,占全省3.35%,為副省級城市的1.43%,與深圳、廣州、寧波、杭州相差較大,也明顯不及南京、青島、廈門、濟南、武漢、成都、沈陽、長春等城市,在副省級城市中居第13位,平均每戶企業實現利潤439.8萬元,比全國平均水平少了104.7萬元,比副省級城市平均水平低了112.1萬元。工業經濟綜合效益指數128.4,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居倒數第二位(無大連數據),僅高二西安,居東北四市末位。在考核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整體經濟效益情況的主要指標中,全市資本保值增值率為106.7%,居第10位;總資產貢獻率為6.9%,居末位;流動資產周轉率為每年1.19次,居末位;成本費用利潤率為3.3%,居第11位;全員勞動生產率為人均92241元,居第12位;資產負債率為73%,居第1位。
4、工業內部結構層次低、裝備水平不高、新產品開發能力不足
據統計,目前全市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已安裝使用的設備中,有60%左右的企業裝備僅為國內一般水平和國內落后水平,屬于國內先進水平的約占25%左右,技術狀況達到國際水平的只占15―20%。這一方面是由于企業自身技術改造歷史欠賬過多,致使企業自我改造能力不足與加快技術改造、技術創新的形勢要求存在諸多不適應,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些體制機制方面的原因,造成全市工業部門中用高新技術產業改造傳統產業步履維艱。由于國有企業研究與開發經費投入不足,導致研究與開發能力較弱,技術創新能力與發達城市相比存在差距,除個別大企業(集團)外,絕大多數企業自主研發能力較低,沒能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2005年,全市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為1.0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率僅為26.2%,高水平加工能力和新產品開發能力不足,與優化產業結構和積極推進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極不適應。
5、中小企業整體素質不高
一是企業設備落后,技術水平較低。據有關部門的調查,目前在全市7000多家中小型工業企業中,九十年代以前的設備約占70%,其中1985年以前的要占到近75%;二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弱。研發經費投入微乎其微,60%以上的中小企業沒有任何技術發明與專利。三是員工素質低,人才匱乏。據2004年全市第一次經濟普查結果顯示,全市有近85%的中小企業員工學歷為高中及以下,有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占全部職工的比重不足12%,近70%的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比重不到10%,約有一半的企業未對員工進行任何形式的培訓。四是管理與決策水平偏低。多數企業尚未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仍沿襲陳舊落后的管理模式和傳統經營方式,不少企業還在實行“家長式”“家族式”管理,造成決策失誤。
6、縣域工業特色不明顯,發展滯后,對縣域經濟的帶動力差
隨著農業產業化、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許多縣(市)緊緊抓住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歷史發展機遇,實施“工業興縣”、“工業強縣”戰略,大力發展壯大工業經濟,工業增加值增長較快,但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2005年,全市縣域工業實現增加值165.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9.4%,占縣域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7.9%。從縣域工業主要指標占全市的比重看,2005年縣域工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3.3%,比2000年下降2.4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190.6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15.9%,比2000年下降7.5個百分點。由于工業對農產品加工吸納能力不足,導致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多數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工業企業長期處于手工作坊階段。從目前情況看,各縣(市)突出縣域經濟特色,能夠有效帶動縣域經濟發展的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偏少,規模偏小,技術水平偏低,擴張力不夠,對一、三產業帶動力不強。
三、工業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的定量分析
1、工業在全市經濟發展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
工業的地位和作用既可以用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來描述,也可以用工業增加值對GDP的彈性系數(GDP增長速度與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之比)來反映。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全市未能跟上全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導致工業發展漸漸放慢。1980年全市工業增加值為22.8億元,占GDP的比重為49.8%。此后,由于工業強市的理念不牢固,抓工業的力度不夠,氛圍不濃,雖然工業增加值的總量不斷增加,但占GDP的比重卻出現持續下降。1985年,全市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降到44.4%,1990年下降到33.6%,1995年進而下降到27.7%,1999年降到24.7%后開始出現緩慢回升,2003年達到26%,2004年為26.3%,2005年為26.8%。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1980年的63%下降到1998年的11.6%,之后逐年提高,到2005年貢獻率提高到30.5%,“十五”期間全市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達到26.2%。
隨著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穩步回升,工業對全市經濟的影響和帶動作用也越來越明顯。從總量上看,全市工業增加值與GDP有高度的協同性和同步性。利用1978-2005年全市GDP與工業增加值數據,對二者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出二者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998,表明二者高度相關,這就定量地描述了全市工業與經濟增長的密切關系。從表示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與GDP增長速度之間關系的彈性系數來看,全市工業生產的彈性系數逐漸增大,表示工業在全市國民經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79年,全市工業增加值彈性系數僅為0.4487,到2005年提高到0.8704,1999年曾達到1.8700?!笆濉逼陂g,全市工業彈性系數為0.8280,表明“十五”期間全市工業每增長1個百分點,帶動GDP增長0.8280個百分點。
2、工業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誘發效果日趨增強
國民經濟是各個行業緊密聯系的大系統,任何一個行業的需求變化都會引起整個經濟的變動,只是這種變動的程度有大有小,這種現象被稱為誘發效應。隨著工業化步伐加快,全市工業已成為全市經濟中的主導行業,其任何一點變化都會引起國民經濟其他部門連鎖反應。利用投入產出資料我們可以測算出這種變化的程度。具體計算方法為:
K=[I-A]-1*S
其中:K為誘發系數矩陣;
A為直接消耗系數矩陣;
S為最終使用結構系數矩陣;
I為單位矩陣。
根據上述方法計算的結果表明,全市工業每增加1億元的最終需求,就會帶動全市經濟產生2.48億元的總產出,其中新增工業增加值1.5億元。而1997年時全市工業每增加1億元的最終需求,僅帶動全市經濟總產出增加1.09億元,新增工業增加值不到1億元??梢钥闯?,隨著工業化程度的提高,全市工業的生產誘發效果有了較大程度的增加。
從行業看,對全市經濟誘發效果較大的有其他非金屬礦物制品制造業、煙草制品業、玩具體育娛樂用品制造業、煉鐵業、醫藥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通信設備制造業、農林牧漁專用機械制造業、鍋爐及原動機制造業、其他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業等10大行業。
3、工業對全市經濟的影響力不斷上升
影響力是指某行業對所有行業產生的生產需求波動與拉動的絕對水平,即當某行業增加單位產出時,通過直接和間接關聯對各行業要求的生產量。利用投入產出資料測算出全市工業每增加1億元的產出,可帶動全市經濟產生1.29億元的總產出,而1997年時全市工業每增加1億元的產出,帶動全市經濟總產出增加1.27億元。可以看出,隨著工業化程度的提高,與1997年相比,全市工業的影響力不斷上升,工業對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日益增強。
從行業看,合成材料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農藥制造業、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業、塑料制品業、專用化學產品制造業等對經濟的影響力大幅提高,而有色金屬壓延加工業、煤氣生產和供應業、有色金屬冶煉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造紙及紙制品業、鋸材加工及人造板制造業、鋼壓延加工業等對經濟的影響力則有所下降。目前全市工業行業中影響力最大的10個行業依次是合成材料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農藥制造業、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業、塑料制品業、專用化學產品制造業、汽車制造業、基礎化學原料制造業、金屬加工機械制造業和鍋爐及原動機制造業。
4、國民經濟對工業的依賴性越來越強
感應度是指當國民經濟各部門均增加一個單位的最終需求時,某一部門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應程度。感應度越高,表示該部門受到其他部門需求的影響越大。雖然感應度系數的理論意義大于現實意義,但不可否認的是,通過感應度系數可以發現某一部門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可反映國民經濟各部門對該部門的需求情況。某個部門的感應度越大,意味著該部門對其他部門的制約程度越大,推動力越大,依賴性也越大。利用投入產出資料和模型測算表明,全市國民經濟各部門每增加1億元的最終需求,就需要工業增加2.77億元的總產出,而1997年時全市工業每增加1億元的最終需求,僅需要工業增加產出2.61億元??梢钥吹剑S著工業化程度的提高,與1997年相比,全市工業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敏感性增強,表明國民經濟對工業的依賴性得到強化。
從行業分析的結果表明,當前全市工業行業中,鋼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基礎化學原料制造業、合成材料制造、石油及核燃料加工業、金屬制品業、其他通用設備制造業、其他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電子元器件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等行業感應度較大。與1997年相比,全市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基礎化學原料制造業、合成材料制造業、金屬制品業、其他通用設備制造業、電子元器件制造業和造紙及紙制品業對經濟的感應度呈現明顯上升趨勢,對整個經濟的依賴和制約增強,說明隨著全市經濟的發展,對這些行業的發展提出了更強烈的需求。
5、工業化程度與全市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密切相關
為了更具體地分析工業化水平對全市經濟的帶動作用,定量地分析全市工業化水平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我們用工業化ID值來反映工業化水平。工業化ID值的具體計算方法是,對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工業增加值占工農業增加值的比重或非農業勞動者占社會勞動者的比重,若超過50%,則賦予它對工業化程度的影響值為0.5;若未超過50%,則賦予它對工業化程度的影響值為該比重×0.5;兩者相加則為該國家或地區的工業化程度(ID)值。計算結果表明,1992年全市工業化ID值為0.7195,2000年達到0.7970,2005年上升到0.8258。用GDP反映全市經濟的發展,可以看到工業化與全市國民經濟關系緊密(見表8)。
根據上表,利用最小二乘法,計算出全市ID值與GDP二者的相關系數R=0.9480,表明二者相關程度較高。為此,我們構建全市工業化水平與生產總值的數據模型如下:
Y = -8716 + 13157X
其中:自變量X為ID值;
因變量Y為GDP值。
上述模型中,F檢驗值SigF小于0.05,表明通過置信度為95%的檢驗,模型在95%的置信概率下擬合較好。
綜上所述,工業在全市經濟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對全市經濟的影響十分明顯,工業增長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突出,全市經濟對工業的依賴性也在不斷增強,工業也成為支撐全市經濟快速增長的最大動力。分行業看,通過上述定量分析可以看出,基礎化學原料制造業、合成材料制造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金屬加工機械制造業、鍋爐及原動機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金屬制品業、汽車制造業和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業等行業不僅對全市工業的帶動作用突出,而且全市工業對他們的依賴性也較明顯。因此加快這些行業的發展將有力地推動全市工業及整個經濟的快速增長。與發展較快的城市相比,全市工業規模不夠大,發展不夠快,對經濟的帶動作用尚有較大空間。因此,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加快全市工業快速發展,對于全市來講是尤其迫切和緊要的任務。
四、加快全市工業發展、實施工業強市的對策建議
?。ㄒ唬嵤┕I強市戰略,必須充分認識加快工業發展的必然性和緊迫性,牢固樹立工業強市的觀念。
本世紀頭二十年是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緊緊抓住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的歷史機遇,基本實現工業化這一戰略性任務。強大的工業,是關乎全市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的決定性因素。全市要在2020年人均GDP達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值,必須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而只有工業的優先發展,才能為第三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和保障,進而帶動經濟的快速發展。全市經濟經過多年的發展,工業強市的外部環境基本具備,關鍵看我們怎樣去把握。因此,工業強市,是時代的要求,是實現“十一五”藍圖的關鍵所在,也是城鄉統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經濟加快發展的必然選擇。
?。ǘ嵤┕I強市戰略,必須積極拓寬融資渠道,廣籌資金,努力擴大固定資產投資規模
工業化離不開資源的投入,加快工業化進程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加大投入。加大投入包括直接和間接兩個方面:直接投入指的是對工業的投入,包括對工業新建、擴建、改建生產線等固定資產投入和流動資金的投入;間接投入是指對國民經濟其他行業的投入。因此,必須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保持較高的投資率,繼續加大對工業的投資力度仍是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關鍵。一要進一步健全政府產業引導、企業自主投資、銀行獨立審貸的投融資機制,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導向和杠桿作用,確立企業在競爭性領域的投資主體地位。二要加強與商業銀行和國家政策性銀行的合作,建立現代銀行制度下的新型銀企合作機制。支持地方金融機構在防范風險的基礎上規范發展,支持商業銀行進行金融業務創新,擴大金融服務領域和范圍,爭取其對全市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給予更大支持。三要充分利用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引導全市股份制企業提高公司資產質量,按股份制上市公司運行機制規范運作,爭取更多的股份公司在境內外證券市場直接上市融資。在加強監管,控制風險的基礎上,積極支持全市企業通過發行企業債券和可轉換債券直接融資。四要積極利用基礎設施項目和經營權進行融資,全面啟動社會投資。對現有的公路、城市基礎設施等資產實施資產轉讓或經營權轉讓,實現市場化管理,激活存量資產,拓寬資金來源,擴大增量投入。五要啟動民間投資,政府要制定相應政策法規,激活民間資本的潛力,放寬民間投資領域,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以獨資、合作、聯營、參股、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經營性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項目建設。
?。ㄈ嵤┕I強市戰略,必須科學謀劃,突出抓好大項目投資的實施工作
大項目建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對構筑地區新的經濟發展格局,加快城市建設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結合投資結構優化調整、生產力布局和區域經濟的發展,采取有效措施,圍繞做大做強優勢產業、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有針對性地科學謀劃篩選、儲備和推出一批大項目,切實加強大項目庫建設,以大項目吸引大公司。要把改善投資環境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作為工作重點,多方位籌集資金,拓寬投融資渠道,為大項目建設提供切實的資金保障。建立全市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專項資金,重點用于重大工業項目、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配套資金和項目前期工作費用。在大項目投入上要加大扶持力度,提供政策與導向支持,進一步加強經濟信息工作,及時、準確地為企業提供有關經濟發展動態和市場導向等信息,更好地為大項目的投入和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必須發揮“蛙跳”效應,促進技術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工業大發展
當前要抓住國內外科技迅猛發展的機遇,大力推動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企業技術進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要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強制造業發展的后勁,改善和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走出一條新型工業化發展路子。缺乏核心技術是全市乃至我國制造業競爭力不強或者說是低下的一個主要原因,關鍵的問題是企業的科技意識不強、動力不足、投入太少。我們應把推進制造業企業的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作為一項突出的戰略任務,落實各項工作措施。一是要加快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積極推進全市重點制造行業、企業及集團建立技術開發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建設,提升企業技術開發能力和創新水平。發揮后發優勢,立足于現有科技基礎,瞄準世界先進水平,盡快培植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競爭優勢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產品。二是正確處理自主創新與引進技術的關系,認真解決企業創新活力和動力不足問題,從機制、政策上調動企業的積極性,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開發的主體、技術創新的主體和推廣運用的主體。只有切實提高企業自主科技開發、創新和運用的能力,才能為全市制造業的持續快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有力保障。三是用高新技術嫁接改造傳統產業,把先進科技與傳統優勢產業的物質技術基礎結合起來,實施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和產品升級。四是瞄準市場,抓住老工業基地產業升級和技術更新的關鍵項目,鼓勵大中型企業與國內外名牌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長期的技術成果轉讓和技術合作關系,以產業為基礎,以項目或課題為紐帶,開展雙邊和多邊技術使用,使科研開發直接面向市場,增強拳頭產品的自主開發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的成功率,向科技進步和技改要效益。在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條件下,技術創新、技術開發能力直接影響企業的競爭力,自主知識產權已經成為企業競爭的重要工具,全市制造業要做大做強,必須擁有一批技術創新和研發能力很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強勢產業和企業,必須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來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ㄎ澹嵤┕I強市戰略,必須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工業經濟的發展由簡單的數量擴張轉向提高素質和產業技術水平的轉變,同時借助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促進工業結構升級,培育新的增長點。一是必須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擺在一個突出位置。選擇產業化前景明顯、具有市場潛力或自主開發能力強的產業領域,集中力量實現效益、市場、規模方面的突破。二是用高新技術改造升級全市的優勢產業。根據全市汽車制造業、化工產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自身比較優勢和綜合實力,引進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進行升級改造,強化技術創新,逐步增強其核心競爭能力。三是對在國內具有一定比較優勢特征的一般制造業,用高新技術的管理技術、信息技術和企業家才能、人力資本等軟性高級要素,進行技術升級、流程再造和組織轉型,提高其在國內產業內分工中的地位。
?。嵤┕I強市戰略,必須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強化信息技術應用于傳統裝備制造業
信息技術產業是一個戰略性產業,具有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的特點,而且信息技術具有高度的滲透性,已經開始融合到全市傳統裝備制造業之中,并且正在改變著傳統裝備制造業的存在方式和生產經營方式,它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裝備制造業現代化程度、經濟實力和綜合發展能力的一個標志。要充分利用全市大學、大廠和科研機構多的優勢,加強聯合,橫向擴展,集中力量發展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中具有廣闊發展前景和比較優勢的電子測量儀器儀表、機器人技術等信息產品制造業和軟件業,形成技術和規模優勢。要創造條件將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傳統產業當中,推動信息產業與傳統裝備制造業的相互融合,使全市傳統產業的生產方式、組織結構和營銷模式得到根本性調整,不斷提高全市工業化水平。
?。ㄆ撸嵤┕I強市戰略,必須優先發展并壯大優勢產業
全市的優勢產業大而不強,對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還很脆弱。2005年,全市機械(不含汽車)、汽車、醫藥、食品、石化等優勢產業實現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別為5.4%、2.4%、1.5%、3.2%和1.6%,除機械工業外,其他產業均未達到構成支柱產業5%的標準。因此,我們要在壯大優勢產業上下大氣力,制定鼓勵優勢產業發展政策。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重點支持汽車、電站設備、醫藥、綠色食品等重點企業和品牌產品,盡快使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對全市工業乃至全市經濟的作用十分突出。因此,必須明晰思路、統一認識、統籌規劃、一致行動,加大發展優勢產業的力度。要加強產業政策的引導和規劃,各部門緊密配合,形成一個既能夠發揮地方資源優勢,又相互協調的整體性、長遠性的戰略規劃。要把培育發展優勢產業與調整產業、產品結構緊密結合起來。從主導產品入手,以發展優勢產業為主攻方向,建設公共服務平臺,整合企業的資金、技術、品牌、管理等要素,延長產業鏈,向“專、精、特、新”支柱方向發展。
?。ò耍崿F工業強市戰略,必須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構筑經濟發展新優勢
隨著改革的全面深化,非公有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更加寬松。由于全市上下各方面的努力,為全市非公有經濟的快發展、大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條件、經濟基礎和發展氛圍,部分長期阻礙非公有經濟發展的問題也正在逐步解決,非公有制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十五”期間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由2000年的317.0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669.0億元,五年間翻了一番多。2001-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7.7%、14.9%、14.8%、17.6%和12.0%,年均增長15.3%,占當年GDP比重分別為34.9%、36.2%、36.6%、37.4%和36.5%,分別拉動當年GDP增長5.9、5.3、5.4、6.5和4.5個百分點。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全市經濟全面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成為支撐全市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非公有制經濟和加快發展將為全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積聚新動力,構筑新優勢。一是大力推進非公有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進程。鼓勵和引導非公有經濟突破自我封閉,通過合作經營、相互參股,吸納多種經濟成份入股,提高多種所有制之間的融合度,逐步使非公有經濟成為勞動與資本聯合體相結合、按勞與按資分配相結合的經濟組織。特別是全市工業國有經濟規模較大、比重相對較高,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將為全市非國有經濟帶來充分的發展空間。二是充分發揮區、縣(市)主戰場作用,為非公有經濟發展創造空間。鼓勵、支持區縣(市)積極營造有利于非公有經濟發展的氛圍,依托資源,形成特色,使非國有經濟切實發展為區縣(市)經濟的主體。區縣(市)民營科技園區和專業批發市場的建設為非國有經濟發展提供廣闊空間,聚集“物流、人流、資金流”形成規模效益和產業優勢,是促進塊狀經濟和發展龍頭企業影響作用的有效方式。三是提升非公有企業的技術創新和企業管理能力。為了應對“入世”后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非公有經濟中的一些民營、集體企業應盡快擯棄家族經營、小富即安的舊思想。由于全市的一些非公有企業的自身素質普遍偏低,非公有企業必須通過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提升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努力打造一批工業 “小巨人”,逐步帶動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
?。ň牛嵤┕I強市戰略,必須結合實現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的互動
一方面,工業化是現代城市產生的基礎,是城市化的“發動機”,可以促使資源的合理配置,促使城市的合理布局,從而推動城市化;另一方面沒有城市化就沒有真正的工業化,城市化為工業化聚集資金、聚集人才,城市化的聚集功能可以降低工業化成本,較高的城市化水平可以促進工業化的早日實現。而農業產業化的實質是農業生產企業化的過程,工業化可以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三化”中,工業化是核心和龍頭,是推動城市化和農業產業化的根本動力。
(來源:黑龍江省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