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材:盯緊國內需求完善創新體系
2008年下半年,特別是進入四季度以后,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眾多建材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局,既有重大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作為兩大建材央企之一的中國建材集團也是如此。
該集團董事長宋志平在2009年1月舉行的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四屆四次會長全體會議上表示,中國建材集團在2008年的表現可以用三句話概括:基本面健康,運行平穩,業績滿意。針對2009年挑戰與機遇并存的形勢,該集團也調整好了工作部署。
2008年實現相對快速發展
2008年,中國建材集團各項指標同比實現較大幅度增長。集團全資、控股企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615億元,同比增長84%;實現進出口總額33億美元,同比增長95%;集團利潤同比增長36%,資產總額同比增長37%。
水泥、玻璃纖維等主要產品銷量穩步增長。與2007年相比,水泥增長226%,玻璃纖維增長23%,耐火材料制品增長55%,石膏板在上年基礎上保持持續穩定增長。新型干法水泥產能躍居全國前列,玻璃纖維躍居世界第一,浮法玻璃排在行業前列,紙面石膏板躍居亞洲第一,輕鋼龍骨、高檔耐火材料、兆瓦級風力發電葉片、玻纖薄氈等保持全國第一。受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宏觀經濟環境影響,浮法玻璃等產品銷售有所回落。
建材企業迎來新發展
我國政府啟動了4萬億元擴大內需的政策,其重要措施是啟動基礎建設和民生工程,這對建材行業來說是重大機遇。盡管2008年10月份以來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波及,以水泥為代表的建材產品價格有一些調整,但因行業產品本身價格不高,比起鋼鐵、有色等行業調整幅度并不大。“每次經濟調整時,水泥都是最后一個降溫、復蘇時第一個升溫的行業。”宋志平表示,“作為建材行業的排頭兵企業,我對今年建材市場的看法是十分積極和正面的,新一輪的建設高潮即將到來,建材行業也將迎來新的發展。”
宋志平具體分析說,中央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投資重點落在加快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建材行業將是最大受益者,這也為中國建材集團提供了極好的發展機遇。此外,國家投資明確“上大壓小”、有保有壓,切實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和加快產品更新換代,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競爭力,堅決防止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復建設的項目;在信貸規模上對大型企業集團的兼并重組給予有力支持,推動資源的有效集中。目前國內水泥近一半是小水泥,新政策必將推動水泥行業解決提高集中度、淘汰落后產能兩大突出問題,也將推動中國建材集團聯合重組、科技創新和節能減排工作。同時,油價、煤價開始進入下行通道,對于建材產品的成本來講是重大利好。
緊抓內需機遇
2009年,中國建材集團及時調整了工作部署,安排了應對措施。
首先是緊抓拉動內需的機遇,確保重點項目供應。宋志平認為,中國建材集團要以行業領先的產品質量、生產規模和供應能力,對重點區域、重點項目跟蹤服務,全力以赴確保國家重點項目建設的材料供應。抓住集團區域市場內,如京滬高鐵、上海世界第一高樓和魯、浙、湘核電建設,以及長株潭國家級兩型改革試驗區和國家投資重點傾斜的交通路網建設等機遇,確保上述重點區域、重點項目建設水泥和水泥制品的供應。
其次要抓住農村城鎮化、城市建筑節能改造、震后災區建設和再生替代能源的重要機遇,大力推廣新型建材、新型節能住宅和新能源材料。
最后,還要抓住行業節能減排、技術升級的機遇,大力促進建材行業淘汰落后生產力,加大成套設備裝備的出口,加強對風電葉片、碳纖維、LOW-E玻璃、太陽能等附加值高、市場潛力大、節能環保產品的投資力度和市場供應。
完善創新體系
在新的形勢下,中國建材集團還將加大科技投入,推進技術創新和節能減排。
該集團將進一步加強新型建材、工廠化節能房屋和新材料、節能減排等方面實用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和推廣,全面提高科技對集團發展的貢獻率,促進產業技術升級,帶動企業價值提升;繼續組織承擔好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和國家、行業重點科技項目的研發。
同時,加快結構調整,推進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建設。重點抓好高消耗、高排放企業的節能減排,確保在制造業比重持續增加的情況下實現節能減排工作目標。中國建材集團的目標是在已建40余臺套水泥、玻璃余熱發電設備的基礎上,2010年前水泥全部、玻璃線50%以上配套建設余熱發電設備,同時再上約20條利用電廠脫硫石膏的石膏板生產線。
此外,中國建材集團已將2009年確定為“管理整合年”。宋志平表示,集團將繼續強化管理整合,繼續推進董事會試點,強化集團管理體系建設,形成決策中心、利潤中心、成本中心的層級管理模式;還要全面推進“五化”加KPI的管理模式,進一步強調區域市場協同和市場營銷、采購、財務、技術、投資決策“五集中”管理。
(中國水泥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