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觀念滯后是制約我國氫燃汽車發展的主要瓶頸(下)
氫燃汽車是未來汽車的發展方向,但在目前并不是一件緊迫的事情。”參加“氫能與可持續發展:中國發展氫燃汽車戰略國際研討會”的專家指出,業內普遍存在的這種觀點嚴重阻礙著我國氫燃汽車的發展,而技術落后、資金不足還在其次。
我國在氫燃汽車研發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十五”計劃期間,科技部對開發節能汽車及新能源汽車的資金投入達8.8億元,其中用于氫燃汽車開發研究的資金超過4億元。今后的投入還將進一步加大,并給予相關的扶植政策。目前由上海和北京分別牽頭的氫燃小轎車和氫燃公共汽車項目均已研發出第二代產品,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將有氫燃汽車示范車隊參與交通運輸。
然而,中國燃料電池公共汽車項目辦公室國家項目協調員倫景光告訴記者,對于投入大力氣發展氫燃汽車,不少汽車業相關人士特別是汽車企業,反對聲一片。他們認為,發達國家還沒有大力投入開發,我國傳統汽車的制造技術還未過關,沒有必要超前發展氫燃汽車。
倫景光說,由于氫燃汽車技術整體上處于起步階段,我國氫燃汽車在技術上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遠小于傳統汽車業。相比之下,阻礙我國氫燃汽車發展的最大因素在于,社會對發展氫燃汽車的重要性沒有形成共識。他表示,目前最主要的、最先要做的工作還是為發展氫燃汽車造輿論,從而形成一種社會共識,即發展氫燃汽車是必由之路,發展氫燃汽車宜早不宜晚。他呼吁更多的汽車企業能夠加入氫燃汽車的研發中來。
上海社會科學院政策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張新華教授認為,決定氫燃汽車發展前景的是“軟因素”,技術只是提供了某種可能,而成為現實是社會選擇的結果。在研發氫燃汽車的同時,有必要在社會各個領域進行全方位的協調。
德國柏林社會科學院迪爾克斯教授結合目前德國氫燃汽車的發展狀況指出,發展氫燃汽車牽涉到整體規劃和各項輔助設施的建設,如需要建立多少加氣站、如何規劃設計氫氣燃料的運輸網等,其中國家政策、法規、發展規劃具有極其關鍵的作用。
張新華教授大膽預測,8至10年后,我國將有在價格、性能上能夠與傳統汽車一較高下的氫燃汽車問世,并投入產業化運作。但前提是社會能夠對氫燃汽車的發展予以廣泛支持和協助,否則氫燃汽車在我國的普及將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