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裝備制造業合資變局的一些看法
今年9月8日的《中國工業報》,以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8月下旬舉行的一個小型調研座談會的發言為線索,刊出了“假如排頭兵被各個擊破,振興裝備制造業又如何作為?”的文章。文中的一些觀點值得思索,現從中摘寫幾段。
近年來,制造業成為外商投資的主要領域。據有關部門公布的統計數據,中國2002年新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74.44%在制造領域。裝備制造領域吸收外資呈現出一個特點,即外資進入戰略對準行業排頭兵企業。必須控股、對方必須是行業龍頭企業、未來收益必須超過15%,這三點已經成為跨國公司目前在中國收購活動的基本點。正是從這個基本點出發,現階段跨國公司利用中國國企改革進入攻堅階段這一難得機遇,以資本運作方式“吃住”中國裝備制造業的一批行業排頭兵企業,進而打造自己的全球產業鏈和實現對中國市場的壟斷。雖然尚不能統計出有多少裝備制造業的一些行業排頭兵企業已經被跨國公司收購或兼并,但這種現象正持續發生且越演越烈,西北軸承公司與FAG合資就是一個“被外資利用”的例子。
不成功合資機械企業料達40%
一位與會專家說:“我敢這麼說,機械制造行業不成功的合資起碼要占30%~40%。有一個資料不知道你們看過沒有,全國目前48萬家合資企業,一年的虧損額達1200億元人民幣。在相當一部分合資企業里,故意把賬做虧損,但是隱藏的利潤全部揣到總部的腰包里去了。”
另一位與會專家說:“很多情況下,國有企業的改革實施者把問題想得簡單化了,以為把企業賣給外國公司,賣給500強就可以長治久安了。實際上,企業將股份賣給外國公司后,對方通常把它變成一個虧損的企業,在你熬不下去的時候,合資企業就變成了獨資企業,結果大量的遺留問題仍然要由政府來解決。”
專家認為,盡管裝備制造業的總量增長很快,但核心部分,關鍵領域、高附加值的部分如果被外資控制,就將出現一種外大內空的危險景象。如果是這樣,在國際分工中,中國裝備制造業就有被死死釘在價值鏈低端的危險。